以担当点亮民族的希望——祝贺中国鲁迅版画大展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25-04-30来源:北京华艺网 编辑:师帅
广告位置(首页一通--图文)
“故乡的风筝时节,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鲁迅先生笔下的春天生机盎然。此刻,春天的李自健美术馆,绿茵环绕,和风阵阵。馆前的草坪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楚楚地流动着鲜活的力量。一只只风筝随风起舞,“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意画面跃然眼前。在这座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里面,流动的人群,还有叫卖各种小吃的摊位,尽享着这里生机勃勃的惬意时光。人们有的挑着担,有的推着车,在这里贩卖春光,去博得长沙城里最旺的人气。在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的湘江河畔,人们心头的春天跟随春之妙味繁荣滋长。
(李自健美术馆中国鲁迅版画大展开幕式现场)
在这里,目光所到之处,皆是春天的灵动。简简单单的黑白版画,是灵魂的叩问,是永恒的经典。黑白的律动,让湖湘大地看到了一个直面人生的鲁迅,也完成了湖湘文化对一位不朽伟人发自内心的默唱。“时隔5年,中国鲁迅版画大展从南京落地长沙,这是对湖湘文化的信任,更是版画与时代对话的新起点。本届展览中对时代命题的创作,正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感谢参展艺术家、感谢李自健美术馆,是你们赋予展览完整意义,让鲁迅精神持续发光。”周令飞先生在开幕式这段话,是对长沙这座“心忧天下”的城市的隆重褒奖。
(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先生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当今之世,风云变幻,挑战与机遇并存。吾辈青年,当以鲁迅先生为楷模,立巍峨如山之壮志,养坚韧不拔之精神。文思千载,画传万代!版画爽直、利落、凶悍,具有爆发力,和鲁迅的文风一样,也和湖湘文化一脉相承。鲁迅之所以为湖南人民所喜爱,是因为他骨子里有着和湖南人嫉恶如仇的脾气秉性,打抱不平的“辣子精神”。展览的主策展人,李自健美术馆创建人、终身馆长李自健先生握着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得手动情地说,“我深深感到,鲁迅先生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观察是如此细微,判断又是如此准确,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就是到了今天,对很多社会问题也仍然起着指导作用。”
(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欣赏李自健美术馆馆藏油画《家书》)
(李自健油画《初春的阳光》)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我们始终记得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李自健老师没有见过鲁迅,却抵达了鲁迅的内心。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将生命的真实化为艺术的真实。这正是油画家李自健先生所崇尚的艺术风度——以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性为归宿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我们要持之以恒地以文化之火照亮前路。第三届中国鲁迅版画大展暨中国版画百人展4月25日在李自健美术馆盛大开幕。这是一场中国版画界空前的艺术盛会!每当我们欣赏一幅版画作品时,都仿佛能感受到鲁迅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同春天里的啄木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镌刻不朽字句的鲁迅,最善于将冬天的秘密敲打成那如同树洞一般的国民精神里的回音。文字里的抗争,仿佛积雪的消融过后,黑白交错、棱角分明、遒劲有力的版画世界。李自健老师沉浸在鲁迅思想的湖泊里,不断审视版画艺术丰富的内涵。拷问历史的勇气,也让他的画笔饱含对乡土文化的深情。他不仅有着中国最顶尖油画家高妙的情思、娴然的技法,而且他的格局和思想深度让一座私人美术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美术馆。
承国脊之担当,塑国魂之风采。志者,远大宏阔,引领前行。国之魂魄,若星辰璀璨,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北大原校长、腾冲科学家论坛创始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特地从正在举办的“腾冲科学家论坛怒江专场”向李自健老师发来贺信:鲁迅先生蜚声世界文坛,更应该扬名世界艺坛。 北京大学的校徽设计者便是鲁迅先生!原来(1916 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邀请他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先生于 1917 年 8 月将校徽设计完成,设计灵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汉族建筑的重要部件——瓦当。图案主体以篆体的 "北大" 二字构成一个圆形,巧妙的是下面的 "大" 字像一个人,上面的 "北" 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 "三人成众" 的意象,寓意"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 。"北大" 二字外形如 "脊梁" ,作为文化巨匠的鲁迅先生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在时代的舞台上,李自健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激昂青春,挥洒汗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为艺术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让中华之崛起,如磅礴日出,光照寰宇,势不可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诚如斯言,鲁迅先生1936年逝世,上海文艺界在他遗体上盖了一幅挽幛,上面有三个大字 ‘民族魂’!
(图为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
早在1927年,美国学者巴特勒特(Bartlett)就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中国革命的思想界领袖们》一文,积极评价鲁迅的《阿Q正传》《风波》和《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鲁迅的价值日益被西方学术界重新发现。美国很多知名学者从名望、震撼力和恒久的(读者)敬仰等几方面考量,一致认为认为鲁迅文学的国际影响可以与马克·吐温、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狄更斯、奥威尔、卡夫卡等世界文豪相提并论。我一直喜欢鲁迅,喜欢他有毒的眼睛,深邃的思想,批判的思维。每当读到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想起身处美国华盛顿复杂的政治诡谲中,海外华人也在经历沧桑、一地鸡毛之时,可以被一个身披铠甲,钢铁一样的人温暖,是多么的幸运。鲁迅的温暖,和那些温情脉脉的言情小说是不一样的。那是从坦坦荡荡的内心中照出来的光,照亮了无数个被困在自己生命围城中的死灵魂。
(图为许智宏院士参观李自健美术馆并称赞“李自健先生实乃中华民族的脊梁!”)
很多美国的华人和我一样喜欢鲁迅先生。他在《热风》的一段话,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些异国他乡的孤行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作者周励老师在和我探讨鲁迅的作品对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影响时,这样评价:“真正作家的人格则是由产生他的人民所形成的。作家对这一点认识得愈清楚,他自己愈能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他的人格就愈高。鲁迅是真诚而深刻的,他用尖锐的笔去发掘人道主义,他的所有短篇小说中都善于触及人类的主要部分——社会良心。”真正直抵人心、触动灵魂的版画艺术应该刻画在更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更广泛的大众视野中,书写民族深重的苦难、小人物的悲哀,而非成为孤芳自赏、自怨自艾的书斋艺术。
(《南京大屠杀》 李自健 1991年 布面油画 315×44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鲁迅先生收藏的版画与李子健美术馆相遇的某个瞬间,当这位被毛主席称赞为“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与“荣获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的艺术游侠”——画家李自健悄然合会时,原来最动人的春色,已经常驻我们心中,早已成为永恒的春天。
(李自健油画 《遥》)
当第一缕雨丝吻上祥林嫂的额头
徘徊的往事
便沿着青石板的裂痕,长出
嫩绿的藤蔓
缠绕在记忆的窗棂上
灯火摇曳,闰土的圆脸摇曳在
寂静的夜里
迅哥将思念编织成朦胧的纱缦
轻轻覆盖住脸颊
孔乙己在倾听雨声呢喃,
在意花语轻扬的长衫
在潮湿的酒气中
诉说着被时光搁浅的温暖
尚未说出口的痛心
如同春日里,未绽放的花苞
在心底悄然生长
阿Q站在季节的转角
看春风拂过岁月的褶皱
所有的精神胜利法
都化作一抹温柔的涟漪
在湖湘大地
诗意地荡漾
这个春天,在鲁迅笔下的故乡,折射倔强的温柔。
这个春天,在朝花夕拾的嗟叹,凝结绝美的哀伤。
这个春天,在湖湘文化的大泽,致敬民族的脊梁!
这个春天,愿民族的脊梁精神照亮我们头顶的那片星空,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盏明灯!
( 撰写人 :师帅 )
师帅,祖籍湖南长沙,法学博士,律师、作家。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副会长。热爱写作,用心记录海外华人生活和思想情感,传递美好情感。出版散文诗、文艺评论、传记文学等作品二十余种,在《人民日报》、《中国诗刊》、 《国际日报》多次获奖。翻译作品美国法学名著《风险与理性》,《如法所能》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中美元首法律交流计划”图书奖,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作为专家库文献收藏,获得海内外读者广泛好评。